用 Sphinx + reStructuredText 构建笔记系统#

注意

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在此基础上我建立了更完备、可持续的系统,请看 我如何用 Sphinx 建立笔记系统 系列

提示

这是一篇迁移自 Jekyll 的文章,如有格式问题,可到 ⛺ SilverRainZ/bullet 反馈

前几天把个人笔记从 GitBook 迁移到了 Sphinx 上,并在 Read The Docs 上发布,地址是 notes.silverrainz.me,旧域名在过期前也同样有效。

前言#

GitBook 是一个用于发布书籍的平台,允许你用 Markdown 编写书籍并使用 git 仓库管理, 还能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到网络上,GitBook 同时也是 Gitbook 平台推出的书籍生成工具的名字。

去年十月的的时候我开始用 GitBook + Markdown 维护自己的一些零碎的笔记。 为此在 Arch Linux 打包了 nodejs-gitbook, 又写了一个自动生成目录摘要的 小脚本

为什么现在我又迁移到 Sphinx + reStructuredText 呢?因为:

  1. GitBook 是 Node.JS 写的

  2. Markdown 无法适应稍微复杂的写作场景

为什么我不喜欢 Node.js#

我不知道 Node.js 开发者为何如此热衷于用它来造各种轮子甚至用来写各种本地应用。 Node 的包管理器 npm 会将一个应用的所有依赖都安装在项目目录下。 每个应用的依赖都是独立的 —— 这对部署来说很方便。并且 npm 的分包粒度相当细, 随便装个包都能带上几百个依赖,连一个字符串的 leftpad 函数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包。 去年愚人节的时候,这个梗都玩得很开心……

因此 Linux 发行版的打包者要打包一个 Node 包,就得打包并维护它附带的成百上千 的依赖,或者直接将包本身和依赖打在一起,代价就是要更新其中一个依赖就得更新整个包 以及接受系统中的文件重复。总之,Node.js 的打包只能在麻烦和冗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听说 openSUSE 社区还写了一套工具专门用来从多如牛毛的 npm 包自动生成 rpm 包。

当然对于 Arch Linux 社区,肯定是拿起一把梭就干,即使是官方源的包也都是:

npm install -g --user root --prefix "$pkgdir"/usr "$srcdir"/$pkgname-$pkgver.tgz

依赖什么的?不管,例行公事地从 source 下载要安装的包,依赖的什么完全由 npm 处理。

于是我打包的 nodejs-gitbook (事实上还包含了 nodejs-gitbook-cli)足足有 2w+ 个文件,我仿佛看到无数细碎的 Javascript 脚本在我的 SSD 上蠕动……

/ la @ la-arch 10:35 -> ~
$ pacman -Ql nodejs-gitbook | wc -l
23009

相比之下 python-sphinx 清爽多了:

/ la @ la-arch 21:27 -> ~
$ pacman -Ql python-sphinx | wc -l
922

除去打包上的槽点,nodejs-gitbook 这工具的使用体验也是相当差:目录文件 SUMMARY.md 需要自己手动写;在我 i5 + 8G + SSD 的电脑上生成一本有 24 个 md 文件的书籍需要 8.6 秒 —— 它似乎并没有办法 incremental build;gitbook serve 命令能在本地启动一个 HTTP Server 预览书籍,并且文件改变的时候网页会自动刷新,这很赞,可是你为什么没告诉我每次文件改动 都要 重载所有插件,重启 HTTP Server 并且所有的文件重新生成一遍 呢?于是每次改动后你 需要十多秒后才能够「实时预览」。

以上所述的问题针对 GitBook 3.2.1 及以下版本。

Markdown vs reStructuredText#

Markdown 是啥这里就不说了……Markdown 的问题在于它太轻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因此各个社区都自顾自地实现了一套自己的方言,同样是叫 Markdown, 你在这里可以显示的内容,换了一个地方就打回原型。 当然你可以选择使用这些方言里面所共有的语法,而这点语法可能只够在论坛回回帖用。

目前最流行的 Markdown 方言应该是 GFM(GitHub Flavored Markdown) 了, 但即使你坚持只用 GFM 编写你的文档,你依然会遇到问题: 不同的 GFM 的实现存在细节上的差异。声明标题的 # 后面需要空格么? 加粗字体的 ** 左右需要空格隔开么?直接跟非符号的文字会有问题么, Unicode 的文字和符号能被分清么?在不将文件生成为 HTML 之前,你很难知道你的文档是 什么样子。

另,程序员是 Markdown 的主要使用群体,而 Markdown 居然使用「在行末空两格」 作为换行标记,trailing whitespace 怎么能忍呢……(这个貌似是扩展语法)

reStructuredText 同样是轻量标记语言的一种,Python Docutils 是其主要实现, reStructuredText 的语法稍微复杂了一点,具体可以看 reStructuredText 简介

相对于 Markdown,reStructuredText:

  • 提供了更丰富的语法元素:原生 Markdown 并不能调整插图大小,不支持表格(GFM 支持), 不支持脚注,引用,注释 —— 当然这些 reStructuredText 都支持

  • 对格式的要求更高:我所见过 Markdown 渲染器对待 Mardkown 的态度和浏览器对于 HTML 类似,在处理无法识别的语法的时候会选择忽略。而 Docutils 在遇到未知语法的时候会报错。 因此 Markdown 用户可能需要多次的预览文档来排错,而 reStructuredText 用户可以从报错获得 出现错误的位置

  • 有更统一的实现:这一点貌似不太公平,因为 Markdown 的实现众多,而 reStructuredText 貌似就只有 Docutils 了?但实际上 reStructuredText 的标准也比 Markdown 明确得多

  • 在语法上提供了扩展的途径。而 Markdown 并没有,通用的扩展方法是在文档里插入 HTML 标签……

就我所知, reStructuredText 有两种支持扩展的语法: 解释文本(Interpreted Text) 和 指令(Directives)。

在 reStructuredText 中,用单个反引号 `` ` 包围的字符串称为 Interpreted Text ,反引号中的内容根据角色(Role)有不同解释方式。Role 由冒号 : 包围,可以位于 Interpreted Text 的前后。reStructuredText 利用 Interpreted Text 实现了不少的内联标记。比如:

:emphasis:`text` 等价于 *text*
:strong:`text` 等价于 **text**

Interpreted Text 只能作为行内元素使用(无法跨行),而 Explicit Markup 。作用的对象则是文本块。Explicit Mark 以在行首的两个句号 .. 开始,后跟一个空格, 接下来的行保持相同缩进,直到文本块结束。

Explicit Markup 被用来实现

  • 脚注:

    这是脚注 [#f1]_ ,这也是脚注 [#f2]_ 。
    
    .. [#f1] 第一条脚注的文本.
    .. [#f2] 第二条脚注的文本.
    
  • 引用:

    这篇笔记参考了 [reStructuredText 简介]_
    
    .. [reStructuredText 简介]_ http://zh-sphinx-doc.readthedocs.io/en/latest/rest.html
    
  • 显式的超链接:

    这是一个 `标题`_
    
    .. _标题: http://silverrainz.me
    
  • 指令(Directives)是 reStructuredText 的又一扩展机制:插入图片, 代码声明等语法均由 Directives 实现,和 Role 一样,指令可以被开发者定义。 指令名后跟两个冒号,冒号后是参数。在新的一行里可以指定选项,选项由 : 包围, 后跟选项值。选项之后还可能有文本块。

    .. 能够指定高宽,alt 文本,对齐的图片,比 Markdown 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 image:: picture.jpeg
        :height: 100px
        :width: 200 px
        :scale: 50 %
        :alt: alternate text
        :align: right
    

Sphinx 简介#

Sphinx 是 Georg Brandl 用 Python 编写的文档创建工具,以 BSD 协议开源,使用 reStructuredText 作为标记语言。Sphinx 被用来编写 Python 的官方文档。 去年 6 月的时候,Linux Kernel 也开始使用 Sphinx + reStructuredText 管理内核文档。 这里有一个使用 Sphinx 创建文档的项目列表:Projects using Sphinx

  • Sphinx 能够将文档输出为 HTML,LaTex,Manuals page 等多种格式。

  • 在 reStructuredText 的语法基础上提供了各种信息(文档,章节,函数,引用,术语)的交叉引用

  • Sphinx 还能轻松地定义文档的层次结构:自动生成目录树,自动发现目录下的其他文档

  • Sphinx 对 Python/C/C++ 等语言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 支持扩展,你可以编写自己的模块

看起来 Sphinx 的功能比 GitBook 丰富得多,但其实它们之间没什么可比性, 因为 Sphinx 是文档生成工具而 GitBook 只是简单的书籍生成工具。

将 Markdown 笔记转化为 reStructuredText#

使用 Sphinx 管理笔记的第一步是将之前笔记转成 rst 格式,Pandoc 大法好:

for md in $(find . -name '*.md'); do
    pandoc --from=markdown --to=rst --output=$(dirname $md)/$(basename $md).rst $md;
done

Shpinx 的安装和使用#

执行 pip install sphinx 即可安装 Sphinx,Arch Linux 用户可以执行 pacman -S python-sphinx 安装。Sphinx 提供了 sphinx-quickstart 程序, 可以交互式地建立一个 Sphinx 项目。项目目录下的 conf.py 储存了 Sphinx 的配置, index.rst 则是默认的文档首页。

使用 sphinx-build -b html <srcdir> <builddir> 可以从 <srcdir> 生成 HTML 文档输出到 <builddir>,如果在 sphinx-quickstart 中指定了生成 Makefile,通过 make html 即可生成 HTML 文档到预定义的 build 目录。

Sphinx 似乎没有提供类似 gitbook serve 在本地启动 HTTP 服务器的功能,Linux 用户在 Makefile 中增加如下内容则可方便的在默认浏览器打开文档的首页:

view:
    xdg-open "$(BUILDDIR)/html/index.html"

组织和索引#

Sphinx 定义了 toctree 指令作为目录树,各个文档由目录树组织在一起, 在构建文档的时候,如果存在没有被引用到的文档,Sphinx 会发出警告。

.. toctree::
    :maxdepth: 2

    intro

上面的 rst 指令定义了一个最大深度为 2 的目录树,包含了当前目录下的 intro.rst 文件。 在渲染出来的 HTML 文件中,目录树会显示到 intro.html 的链接,链接的标题则会和 intro.rst 中的标题保持一致。如果 intro.rst 中存在章节,也会在目录树中显示出来, 但整个目录树的深度不超过 2。

如果只想要在目录树中显示文档的标题而不显示内部的章节,需要为 toctree 指令开启 :titlesonly: 选项。

toctree 在开启 :glob: 的情况下支持通配符,比如 * 匹配当前目录下所有的 (排除自身,下同)rst 文档。index* 匹配当前目录下所有以 index 开头的 rst 文档。

我在笔记的不同分类的文件夹中都建立了如下内容的 index.rst:

Title
=====

Description.

.. toctree::
   :glob:
   :titlesonly:

   *
   */index

这个 index.rst 会匹配当前目录所有的 rst 文档,并在所有的文件夹下寻找 index.rst。 所有的笔记通过 index.rst 被组织到一起。

使用 Read The Docs 发布#

Read The Docs 是一个托管和展示文档的平台,支持 Sphinx 项目。在网站上注册后,授权 Github 即可从 Github 那边导入仓库。

因此可以将笔记本身托管在 Github 上,每次更新时会通过 webhook 自动更新 Read The Docs 上的文档。

P.S. Read The Docs 的主站看起来很简陋…… 给我一种要完蛋了的感觉。

评论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请在此评论。 如果你留下了电子邮箱,我可能会通过 回复你。